病句题突破技巧-行测电子教材(2)
2.范围不清
范围,也就是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概念是有大小之分的,有的词概念范围较大,如“房子”;有的词概念范围较小,如“草房”、“瓦房”、“楼房”。一般情况下,大概念和小概念是不能并列的。此外,概念与概念之间存在交叉关系的也不能并列。
【例1】从事业的发展上看,我们还缺乏各学科的专家与各项人才。
【解析】本句中“各项人才”包括“各学科专家”,大概念和小概念是不能并列的,可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例2】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八月的南方,秋风阵阵,阴雨绵绵,黑云笼罩着江南的农村、山区、城镇。
【解析】本句中“山区”是从地形角度划分,“农村”“城市”是从经济生活形态角度划分的。“农村”“城市”都可以处于山区,固题中三个概念不可并列,可删去“山区”。
3.强加因果
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必然联系。说“必然”联系,是因为必须有引起某种现象的“因”,才会产生这一现象的“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是一种逻辑推断的错误,所提供的“因”前提无法推断出“果”的结果,固构成病句。
【例1】周古城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解析】本句中“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最终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之间无必然因果联系,不和逻辑。
4.主客倒置
“主客倒置”是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提出的概念,大意是:说到两个人或事物,往往有主客之分,如果把它们弄颠倒了,就叫做“主客倒置”。这个道理不难明白,事物之间的关系,常常有施受、因果、先后等的不同。例如“人咬狗”是施受弄反了,“重力产生地心引力”是因果颠倒,“去年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一样”是先后错乱。
【例1】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解析】本句中应该是我接触报纸,不是报纸接触我。所以,“报纸”与“我”应互换。
【例2】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
【解析】该句中自勉诗应为他一生的写照,应改成:“他那四句自勉诗,是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5.否定失当
句中出项了否定词,常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逻辑错误。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还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否定词,单次否定表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三次否定则又变成否定,在做题时一定要数清楚否定的次数。
【例1】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
【解析】“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由“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固可删掉“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中第一个“不”。
6.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是指在表述中,违反了人们的逻辑思维,违背了客观现实情况,最终导致句子所表示出来的意义违反常理,显得荒谬不可理解。这种语病通常可以从常识角度来考量。
【例1】8月15日晚上,月色浓重,华灯初上,群星璀璨,五光十色的彩灯倒映在湖水里。
【解析】“月色浓重”时不会“群星璀璨”,故不合事理,可删除“月色浓重”。
7.数词不当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汉语中的数词分为两类:基数词和序数词。数词的用法有确定的规则,如约数与约数不能同时使用;数量的增加既可以说增加了几倍,也可以说增加了几分之几;数量的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等。
【例1】有近20%左右的同学,在这次考试中没有及格。
【解析】“近20%”意为不到20%,“20%左右”意为不到20%或超过20%,二者矛盾,不能同时使用。
【例2】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解析】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可用分数或百分数。“下降了九倍”不合逻辑。
五、用词不当
1.实词用词不当
(1)成语用词不当
(2)其他用词不当
其他用词不当包括:名词用词不当、动词用词不当、形容词用词不当等。这些实词产生误用通常都是由于不能精准地把握词语的意义造成的,因此考生平时要多多积累词汇表达的准确含义,避免模棱两可。
【例1】(2004年黑龙江)他意识到,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迸发的火花,终将有一天会如燃烧的烈火,一泻千里。
【解析】“一泻千里”是形容水势的凶猛,不能用来形容火势,在这里可以改为“火焰冲天”。
2.虚词用词不当
(1)关联词使用不当
关联词使用不当的情况可以分文未两类:一类是关联词语的选择和使用错误,包括错误选择了关联词和关联词的搭配不当;第二类是关联词语使用的位置不当,有时不能将所统摄的对象全部置于关联词后。
(2)其他虚词用词不当
包括:介词用词不当、连词用词不当等。出现错误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选词错误,不能表达句子所需要表达的意义;二是位置不当,不能将所统摄的内容全部置于其后。
【例1】我不仅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解析】句中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我”只是第一个分句的主语,第二个分句有自己的主语“以前反对过他的人”,因此“不仅”应该在“我”之前。
【例2】(2003年广东)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于6月12日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的暨奠基仪式。
【解析】“暨”字表示“和、与”的意思,“召开”不能同时搭配“大会”和“仪式”,因此“暨”字在句子没有自己的位置,应删去。
六、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是指句子表达的内容、意思等使人不易理解或不止一种解释。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读者产生误解,这就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我们称之为歧义。歧义是最常见的语意不明的病句类型,按照句子中歧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1.词的多义导致歧义
由于一个词可以同时兼有不同的词性,即便是只有一种词性的词,也可以有多种含义,这就造成了这个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够明确,从而形成了句子的歧义。这种由于词的多义导致的句子的歧义,一般可以通过换用语义明确的词来消除歧义。
【例1】他叔父原来在上海一所不错的中学里当数学教师。
【解析】“原来”有两层意思,既可以表示“以前”,也可以表示“原来如此”。因此本句既可理解为“他叔父以前在上海当教师”,又可理解为“突然知晓了他叔父在上海当教师”。
2.停顿歧义
停顿歧义,是指由于句子结构的不同停顿组合而造成的歧义。对于这种不同的停顿造成的不同结构组织而形成的歧义句,要仔细分析辨认,可以试着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一下,句子结构形式变了,句子意思是否改变,以此来判断是否是歧义句。
【例1】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解析】这句停顿不同,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即能力有限;二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即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指代不明
在句子中,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指代如果含糊不明,就会造成歧义。这类由于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指代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通过把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改换成具体的物或人的方法来排除。
【例1】不几天,刘备大军到了零陵。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刑道荣和他的儿子引兵出战。
【解析】句子“他”指代不明,可以指“刘度”,也可以指“刑道荣”。
4.修饰两可
修饰两可,主要是指定语修饰不明。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结构上有不同的划分,指向不同的修饰成分就会产生歧义。这就提醒考生在遇到中心语前出现多层定语题目时要特别注意看是否存在修饰两可的情况。
【例1】上海医科大学涌现出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
【解析】本句中的定语“年轻”既可理解为修饰“学科”,又可理解为修饰“带头人”,因此造成歧义。
七、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一般称为句式杂糅。它是指一句话两种结构形式纠缠不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成结构混乱的病句类型。出现杂糅语病,往往是组织语言时,先选用一种说法,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又换成了另一种说法,结果两种说法套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副似是而非的面目,半截是这种结构,半截是那种结构。
1.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是指对某些固定的惯用的造句格式,既想用这种,又想用那种,把两种本来不能结合在一起的格式,硬是混在一起使用,故而也可以称作“格式混杂”。
【例1】我们一定要在公务员考试中打个翻身仗不可。
【解析】本题的格式为“一定要……不可”,可看出,它是由一般的陈述句和“非……不可”两种句式套在一起而成的。可改为“我们一定要在公务员考试中打个翻身仗”或“我们非在公务员考试中打个翻身仗不可”。
常见的杂糅句式罗列如下:
(1)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2)以……即可————以……为宜;……即可
(3)是为了……为目的的————以……为目的的;是为了……
(4)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5)由于……下————由于……;在……下
(6)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7)经过……下————经过……;在……下
(8)出于……决定的————是出于……;是由……决定的
(9)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
(10)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是原因
(11)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12)有……组成————有……;由……组成
(13)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14)围绕以……为中心————围绕……中心;以……为中心
(15)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16)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
(17)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2.藕断丝连
藕断丝连,是指本应用两个句子来表达的两件事,硬将其变成一个句子凑在一起,或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连成一句,故又称为“前后牵连”。其实前一句话结构已完整,不应该再把它的最后部分用作另一部分的开头。
【例1】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学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十五所高校的教师也参加了学习。
【解析】“清华大学等十五所高校的教师”在前部分作宾语整个句子已经完整,但加上“也参加了学习”,又使它做了后半部分的主语,导致句子结构混乱,,去掉“也参加了学习”即可。
3.中途易辙
中途易辙,又叫中途变向。是指在比较复杂的单句中,一件事没有交代完,就又来交代第二件事,结果就出现了两个没有必要同时并存的主语,使句子结构出现了混乱的毛病。
【例1】我们经过一冬的苦干,河道终于疏通了。
【解析】该句中以“我们”作主语,还没有说“我们”怎么样,就另起一个头,以“河道”作主语进行陈述,这样就造成了结构混乱。可改为“经过我们一冬的苦干,河道终于疏通了”或“我们经过一冬的苦干,终于把河道疏通了”。
4.反客为主
此类语病的特点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纠缠不清。
【例1】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解析】本句前半句的主语是“话”,后半句的主语却暗中换成了“小张的心”,因而造成语病。应在“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加上“使他”。
方法技巧点拨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当然,任何人的语感都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要靠平时的培养。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三、恰当使用便捷方法
1.遇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首先考虑它是否有主语,因为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而人们 在造句时往往会把本来应当做主语的词放到了介宾短语中,结果使句子失去了主语。
【例1】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解析】“经过……”是介宾短语,不能充当本句的主语,因而本句主语残缺。可改为“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2.遇到有否定词的句子,首先看它有几个表否定的词,考虑是否把话说反了。前面已经说过,现代汉语中可以用双重否定表肯定,但是三重否定仍然表否定。
3.遇到有表示两方面意思的词语,首先看句子前后表意是否一致。一般地说,一个句子的前(或后)半部分有了表达两方面意思的词,后(或前)半部分也应该有表达两方面意思的词语。因此,只要你发现句子中有了表达两方面意思的词语,就要注意它前后是否一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要数出句子中表达两方面意思的词语是双数就可以了,而是要从相关词语的内涵上去考虑。
【例1】有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解析】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有没有”是两面,“成功”是一面,不能对应。可改为“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4.遇到有代词的句子,首先考虑它的代词指代是否恰当。代词应当有明确的指代,因此只要看到句子中有了代词,特别是句子中的人物或事物又是多项时,我们首先就要迅速找出这个代词的指代对象,看看指代是否正确或者明确。
5.遇到用“是”作谓语的句子,首先考虑它的主语和宾语是否表示同一属类。用“是”字作谓语的句子是判断句,判断句的主语和宾语必须是同一类别的事物。因此,遇到了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就要检查它的主语和谓语,看看它们是不是代表同一属类的事物。
【例1】东端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
【解析】“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四个大字”是一个用“是”作谓语的判断句,“一座”是主语,其后隐去了“石碑”二字,故主语应为“一座石碑”,“四个大字”是宾语,很显然“一座石碑”与“四个大字”明显不是同一属类的事物,故本句犯了主宾搭配不当的错误。
6.遇到定语较长的句子,首先考虑它是否丢掉了宾语。一句话的定语较长时,说话人易顾此失彼,忘记把句子写完,因而丢掉了宾语。
【例1】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经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解析】这一句子中,谓语动词“进入”带了一个很长的宾语,结果命题者故意把宾语部分的中心词丢掉了,应在句末添上“的时代”。
7.遇到有关联词的复句,首先考虑关联词语的使用是否恰当,再看它的位置是否正确。复句中的关联词语要根据主语的情况来决定位置,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就在主语的后面;否则,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1】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解析】“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这一句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面,表示前后句主语相同,即可理解为“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文字即使很不错,文字也是要不得的”。这显然与说话者的原意“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文字即使很不错,作品也是要不得的”不符。故应把“即使”移到“文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