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础知识模拟(18)
86.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考虑幼儿是否能够接受,是否适合幼儿当前的发展,这说明选择的故事要( )
A.与教学主题相联系
B.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C.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
86.B【解析】幼儿的年龄是选择故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低龄幼儿,宜选择重复率高(包括词、句与段落的重复)且朗朗上口的故事。
87.在《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教师问小朋友:“乌鸦的肉怎么掉下去的?如果不听狐狸的甜言蜜语,它的肉会不会掉呢?”这种启发幼儿想象的问题属于( )
A.回忆性提问
B.体验性提问
C.创造性提问
D.离散性提问
87.C【解析】教师可以采用创造性提问的方法,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著名故事《狼来了》中,教师可以这样问:“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去帮他。这时男孩一定后悔说谎话,欺骗人们。如果他当初不说谎话,真的有狼来了,会是什么样子呢?”不过,创造性提问只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88.教师在向幼儿讲述长篇故事时,应该( )
A.不停顿、一口气讲完
B.设置固定的讲故事时间,时间一到就立即停止讲述
C.在情节转折或扣人心弦处有意停顿
D.反反复复讲述,以免幼儿忘记前面的内容
88.C【解析】中断法可运用于中、长篇故事的讲述中。这些故事由于篇幅较长无法一次讲完,因此教师在情节扣人心弦处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断时巧妙设置疑问、悬念,让幼儿猜想,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89.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目标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
B.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C.初步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
D.能对文学作品做初步评论
89.D【解析】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包括:(1)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着重要帮助幼儿获得两种基本的阅读态度:①热爱书籍,建立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②乐意观察各种符号,对文字有好奇感和探索愿望。(2)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3)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
90.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对小明在课上与老师、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情况作了总结。这是老师对学前儿童( )进行的评价。
A.课程中的参与度
B.课程中的学习能力
C.学习方式
D.课程中的互动程度
90.D【解析】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与他人(幼儿和教师)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包括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以及有效性等方面。
86.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考虑幼儿是否能够接受,是否适合幼儿当前的发展,这说明选择的故事要( )
A.与教学主题相联系
B.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C.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
86.B【解析】幼儿的年龄是选择故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低龄幼儿,宜选择重复率高(包括词、句与段落的重复)且朗朗上口的故事。
87.在《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中,教师问小朋友:“乌鸦的肉怎么掉下去的?如果不听狐狸的甜言蜜语,它的肉会不会掉呢?”这种启发幼儿想象的问题属于( )
A.回忆性提问
B.体验性提问
C.创造性提问
D.离散性提问
87.C【解析】教师可以采用创造性提问的方法,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例如,在著名故事《狼来了》中,教师可以这样问:“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去帮他。这时男孩一定后悔说谎话,欺骗人们。如果他当初不说谎话,真的有狼来了,会是什么样子呢?”不过,创造性提问只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88.教师在向幼儿讲述长篇故事时,应该( )
A.不停顿、一口气讲完
B.设置固定的讲故事时间,时间一到就立即停止讲述
C.在情节转折或扣人心弦处有意停顿
D.反反复复讲述,以免幼儿忘记前面的内容
88.C【解析】中断法可运用于中、长篇故事的讲述中。这些故事由于篇幅较长无法一次讲完,因此教师在情节扣人心弦处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断时巧妙设置疑问、悬念,让幼儿猜想,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89.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目标的是( )
A.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
B.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C.初步建立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
D.能对文学作品做初步评论
89.D【解析】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包括:(1)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着重要帮助幼儿获得两种基本的阅读态度:①热爱书籍,建立自觉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②乐意观察各种符号,对文字有好奇感和探索愿望。(2)帮助幼儿初步认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3)帮助幼儿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
90.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对小明在课上与老师、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情况作了总结。这是老师对学前儿童( )进行的评价。
A.课程中的参与度
B.课程中的学习能力
C.学习方式
D.课程中的互动程度
90.D【解析】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与他人(幼儿和教师)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包括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以及有效性等方面。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