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高频考点—学生观

2024-04-28 来源: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主要以单选、材料分析和写作三种题型来考查,而材料分析又主要出现在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和阅读能力这三部分。在职业理念相关的知识点中考查频率高的莫属学生观,那么今天就为各位考生介绍下学生观。

学生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练习题

接下来我们练习几道题,检验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

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

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因此不恰当的是选择 D,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堂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2.【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材料中,陈老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有能力可以学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让大家组内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老师给予讲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针对王春这个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理解,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而是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还注重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培养。材料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因为王春一个人不能很好参与发言而忽视他,而是能够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促进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关于学生观相关知识点,最后希望各位考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主要以单选、材料分析和写作三种题型来考查,而材料分析又主要出现在职业理念、职业道德和阅读能力这三部分。在职业理念相关的知识点中考查频率高的莫属学生观,那么今天就为各位考生介绍下学生观。

学生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总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尊重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练习题

接下来我们练习几道题,检验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

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

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因此不恰当的是选择 D,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材料: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叫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人,你就补上你的课堂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2.【参考答案】

陈老师的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

(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材料中,陈老师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有能力可以学好的,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让大家组内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老师给予讲解,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材料中,针对王春这个学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敢在众人面前回答问题,老师给予充分理解,并在课后鼓励说出答案,多次鼓励之下改掉了胆怯的心理,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陈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来,而是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还注重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培养。材料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面,也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5)面向全体学生。材料中老师并没有因为王春一个人不能很好参与发言而忽视他,而是能够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促进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是关于学生观相关知识点,最后希望各位考生可以顺利通过考试。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京黔胜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