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素作文常考主题之“规则”
《辞海》中“规则”的解释包括:规则是一种规范,是一种法律法规,是一种方式,是一种规章制度, 是一种指定的书面文件。同时它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社会由种种规则维持着秩序,不管这种规 则是人为设定的还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规则,便具有制约性。因为规则都具有绝对的或相对的约束力。人的行为是一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才可以得到许可的行为。人的行为不能完全无拘无束。这种许可包括自然界的许可、社会的许可和他人的许可。这就是规则的制约性的表现。在这种制约性中包含着个体切身的利 害关系,因此规则的制约性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消除的。
(一)名人名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一《孟子》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一一《商君书》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一一《淮南子》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一一(明)张居正
•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做任何事的权利。一一(法国)孟德斯鸠
•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一一(德国)黑格尔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一一(波兰)莱蒙特
•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绝不会赋予美。一一(英国)塞缪尔•约翰逊
•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俄国)契诃夫
•那些仅仅循规蹈矩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一一(印度)泰 戈尔
(二)故事事例
1.列宁理发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有一次,列宁忙碌了一个上午, 处理了很多日常事务,批阅了很多文件。
休息的时候,他用手摸了一下头发,发觉头发实在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 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
他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间极其宝贵, 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
可是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 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2.包公铡包冕
全靠兄嫂抚养成人,供养读书,科举中第,步入仕途。兄嫂唯一的独子包冕作为地方官,利用职务便利,贪污用来赈灾的粮钱,后被人举报。亲自审理此案,查明事实真相后,下令处死自己的亲侄子包冕。临行刑时,面对嫂子的责骂,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负义”的小人。而是因为职责所在,要严格执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了解脱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为她“养老送终”。
3.不遵守规则的人会受到惩罚
2018年9月19日,在永州到深圳北G6078次高铁上,一名女乘客所购车票是靠过道座位,却执意坐 在靠窗位置的座位上。列车工作人员与其反复沟通请她坐回车票对应座位,但女乘客坚持拒绝并称自己没 有坐错座位。事后,铁路公安认定该女子的行为“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对其罚款200元。铁路部 门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限制当事女子在180天内购买火车票。
二、综素作文常考主题之“时间”
时间,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 时间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时间流逝得无影无踪,去得快,来得也快。而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 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短短数十 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珍惜时间就显得异 常的重要。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都有个珍惜时间的故事。
(一)名人名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一《庄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一(唐) 李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唐)王贞白
•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一一(宋)林逋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一一鲁迅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扼杀现在。一一冯至
•时间对于各种人有各种的步伐。我可以告诉你时间对于谁是走慢步的,对于谁是跨细步走的,对于 谁是奔跑着走的,对于谁是立定不动的。一一(英国)莎士比亚
•必须记住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是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力求把我 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一一(英国)斯宾塞
•时间就存在着伟大神秘性,不可限制的、静默的、从不停息的叫作时间;它周而复始,匆匆忙忙, 迅捷。沉默,像一望无际的海洋,我们和整个宇宙像气泡一样漂浮在它上面,如同时隐时现的幽灵。这的 确永远是个谜,是件使我们目瞪口呆的事物,因为我们对它无话可说。一一(英国)卡莱尔
•时间的长度,完全是某种相对的东西,而精神的要素却是永恒的。恰当地讲,持续并不属于永恒。
——(德国)黑格尔
(二)故事事例
1.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 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 王”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 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 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 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 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 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 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 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 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 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 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2.珍惜时间的司马光
司马光的父亲为了激励司马光学习,经常对他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意思就是让 司马光珍惜时间,多看书多学习。听父亲的话,司马光非常的勤奋,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他几乎都是 在学习了。即使这样,他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如果能再节约出一点儿时间来看书就好了。可是,吃饭和睡觉都是必需的呀。”想来想去,司马光决 定从睡觉中挤出一些时间。试了两天,他非常的失望,因为看书太疲劳了,司马光经常是一挨枕头就睡着,而且一觉就是大天亮。 怎样才能少睡一些呢,想了几天司马光都没想岀一个好办法。
这天,他看到门后的一根圆木头突然产生了灵感,就是用这根圆溜溜硬梆梆的东西做枕头。夜里我睡 着觉后枕头就会跟着动,那样我的头就会落到床板上,一震我不就醒了。从那天开始司马光就用圆木头做 枕头,又从睡觉中挤出不少的时间来看书,因为刻苦司马光十五岁的时候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才子了。
3.台湾老人“逆时针”人生
75岁时,他跑去欧洲当背包客;87岁时,重返大学念书;93岁他选择到医院当义工;98岁他成为全 球最老硕士;如今105岁的他,传奇还在继续
大地主家庭出身的赵慕鹤,老家在山东,年轻时为逃难到了台湾,直到66岁退休,他一直做着一份普 通的行政工作。
也许是退休后的生活太过苦闷,75岁的他背起背包,要独自到欧洲自助旅行。很多人劝他:“你年纪 一大把,英语只会Yes,No。存款又不多,不要去'作死但他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出国一趟要准备很 久,要有钱又懂语言,那就三辈子都出不了国!”5个月,花费3.2万,他独自一人游历了英、法、德,顺 利归来
赶上孙子考大学的时候,为了陪孙子他也临时报了名,结果不出所料,祖孙二人双双落榜。但通过这 件事赵慕鹤却发现:学习是保持青春的一大秘诀,脑子动,人就活!第二年他卷土重来,祖孙二人成功进 入大学。
但这时却有人跑出来泼冷水:如果你读完,我给你下跪。花4年时间,修满128个学分,顺利拿到大 学学位,他让质疑他的人闭上了嘴。
毕业后的赵慕鹤并没倚老卖老,就此闲适下来,他出人意料地跑去医院,当起了义工,照顾年纪比他 小的病人。倒尿壶、换纸尿裤、日夜照护,这一做就是两年,直到医院觉得他年纪太大,不准他再做,他 才停下来。
但他自己却根本闲不下来,他又和朋友的儿子相约,一起考研究所,挑灯夜战3个月,一次性考入南 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读研期间,他每天早上6点乘火车到学校,晚上回到家里时已是9点。3年时间,他 仅有一次迟到记录,老师发现他进教室走路不对劲,一问才知道他路上被电动车撞倒出了车祸,但他却拒 绝去医院,而是要坚持把课上完。
“决定做什么事情,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否则什么也做不成。”这是赵慕鹤的成功“秘决”。除了旅行、学习,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从小跟私塾老师学的鸟虫体书法,他坚持写了 100年。 2011年他的书法作品,被拥有250年历史的大英图书馆永久收藏。几十年来,他将书法义卖募得的千万元 巨款,无偿捐献给贫寒学子。
今年105岁的他,又开始到台湾的清华大学中文系旁听,为了方便买车票、看病挂号,他开始学电脑、 学上网、学英文。一次朋友来找他,无意间聊到:“老赵,你都要死了,还学什么电脑啊?”“可是,我现 在还活着啊。”两人相视大笑。
4.董遇“三余”时间
东汉末年,有一个人名叫董遇,他从小喜欢学习。不管走到哪里,他身上总是带着书,一有时间就坐 下来学习。后来,董遇成了大学者。
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这个人 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说:“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下雨天是晴天的剩余。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 就有时间读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