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词详解(登飞来峰)

2023-07-29 来源:

  登飞来峰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内容】: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县)飞来,故名。作者早年登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他高瞻远瞩的豪情壮志。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不畏”二句: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比喻奸邪进谗言蒙蔽皇帝陷害贤臣。这里反期意而用之,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并不为一时的艰难所忧虑。

  【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皇祐二年(1050)登此山,即兴写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全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豪情壮志。

  诗的一、二句既有写实,又有联想,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妙画面:飞来峰巍然挺立,千寻塔高耸入云,黎明时分雄鸡啼鸣,登塔望见红日东升,多么壮丽的美景啊!

  诗的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决不惧怕,穿云远望,抒发开阔之情;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道理。这两句既有景致,又有情思,更有理趣,成为历史名句,被广泛传诵。

  【今译】

  巍峨挺立飞来峰,宝塔千丈插云空。

  闻听黎明雄鸡啼,登塔观日见美景。

  不怕浮云遮双眼,何俱人生路多艰。

  站在塔顶最高端,穿云破雾把景观。

  登飞来峰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内容】: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小传】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县)飞来,故名。作者早年登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他高瞻远瞩的豪情壮志。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不畏”二句:古人常用浮云蔽日比喻奸邪进谗言蒙蔽皇帝陷害贤臣。这里反期意而用之,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并不为一时的艰难所忧虑。

  【导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皇祐二年(1050)登此山,即兴写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全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所见到的壮丽景色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豪情壮志。

  诗的一、二句既有写实,又有联想,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妙画面:飞来峰巍然挺立,千寻塔高耸入云,黎明时分雄鸡啼鸣,登塔望见红日东升,多么壮丽的美景啊!

  诗的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写景:高山之巅,浮云重重;抒情:云层再厚,困难重重,决不惧怕,穿云远望,抒发开阔之情;明理: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道理。这两句既有景致,又有情思,更有理趣,成为历史名句,被广泛传诵。

  【今译】

  巍峨挺立飞来峰,宝塔千丈插云空。

  闻听黎明雄鸡啼,登塔观日见美景。

  不怕浮云遮双眼,何俱人生路多艰。

  站在塔顶最高端,穿云破雾把景观。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京黔胜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