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说课稿: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别呈现了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挫折及生机活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能更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状况。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史料分析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些内容有过基础的学习,可能对于苏联改革是相对熟悉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外历史纲要》上有一定接触,对于东欧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可能相对陌生,所以本课会对苏联改革有一定梳理,对东欧国家会进行一些扩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则主要梳理一下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提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看短片和小组讨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养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
【难点】
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情景创设法、表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赫鲁晓夫墓碑的图片,并引导设问:图中的墓碑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赫鲁晓夫的墓碑造型如此奇特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二战后苏联的发展状况如何又面临怎样的问题?学生明确,苏联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亟待改革。其次,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相关史料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别用表格形式总结三人的改革措施,学生归纳完毕后我会给予鼓励。之后我会请学生结合措施讨论改革的利弊,并进行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没有能突破旧有的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后来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上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转而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终导致改革失控、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首先,我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成就与弊端?东欧国家又有何改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二战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他们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都通过改革获得了一些发展。紧接着,我会出示东欧剧变的相关图文资料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东欧剧变发生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明确东欧剧变的表现,以及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可以增强对史实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复兴之路》的相关片段,并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学生根据短片和教材内容可进行总结。紧接着,我会出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史料,请学生分析,并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解,体会我国的制度优越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在课后随机采访一位老人,请他们谈谈自己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革,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八单元第2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分别呈现了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挫折及生机活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我们能更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状况。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有一定史料分析能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这些内容有过基础的学习,可能对于苏联改革是相对熟悉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中外历史纲要》上有一定接触,对于东欧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可能相对陌生,所以本课会对苏联改革有一定梳理,对东欧国家会进行一些扩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则主要梳理一下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提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看短片和小组讨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养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
【难点】
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情景创设法、表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赫鲁晓夫墓碑的图片,并引导设问:图中的墓碑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赫鲁晓夫的墓碑造型如此奇特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集中注意力,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首先,我会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二战后苏联的发展状况如何又面临怎样的问题?学生明确,苏联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亟待改革。其次,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相关史料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别用表格形式总结三人的改革措施,学生归纳完毕后我会给予鼓励。之后我会请学生结合措施讨论改革的利弊,并进行总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没有能突破旧有的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后来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在政治上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转而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终导致改革失控、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巨变
首先,我会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成就与弊端?东欧国家又有何改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确,二战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他们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都通过改革获得了一些发展。紧接着,我会出示东欧剧变的相关图文资料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东欧剧变发生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明确东欧剧变的表现,以及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可以增强对史实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复兴之路》的相关片段,并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学生根据短片和教材内容可进行总结。紧接着,我会出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史料,请学生分析,并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什么启示?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也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解,体会我国的制度优越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在课后随机采访一位老人,请他们谈谈自己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革,下节课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