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说课稿:《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初中历史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这一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过渡:教材分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包括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而商鞅变法也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秦朝统一莫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掌握浅、理解能力不强,同时其情感价值易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精心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分析《战国形势图》与相关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3.体会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为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会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春秋”的由来,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战国”名称的由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疑惑中进入新课,在新课中探寻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讲解,补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相关知识,最后引出“战国七雄”。
对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我会播放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请学生观看视频并扮演战地小记者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进行播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思考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商鞅变法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我会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于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我会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我会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政治方面:1.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废除旧贵族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3.编定户籍、严明法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经济方面:1.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军事方面:奖励军功,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也为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将进一步总结: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我会播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视频,出示《都江堰示意图》,请学生扮演导游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巨大作用,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查一查哪些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这一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过渡:教材分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包括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而商鞅变法也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秦朝统一莫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掌握浅、理解能力不强,同时其情感价值易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精心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分析《战国形势图》与相关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3.体会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为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我会通过复习导入,回顾“春秋”的由来,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战国”名称的由来。引起学生探究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疑惑中进入新课,在新课中探寻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讲解,补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相关知识,最后引出“战国七雄”。
对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我会播放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请学生观看视频并扮演战地小记者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进行播报。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我会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比城濮之战和长平之战,思考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二)商鞅变法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我会引导学生结合所学,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总结:经济方面,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进一步推广,为适应这一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发展封建经济,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壮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国也不得不实行变法。于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我会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理解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内容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我会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指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政治方面:1.确立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废除旧贵族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3.编定户籍、严明法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经济方面:1.废井田,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军事方面:奖励军功,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军功途径参政,也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国力基础,也为秦国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之后我将进一步总结:各国也通过变法废除旧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战国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我会播放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视频,出示《都江堰示意图》,请学生扮演导游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到都江堰的巨大作用,体会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查一查哪些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本课的认识。
七、说板书
我的板书秉承着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如下: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