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2024-12-26 来源:

一、单选题

1.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这说明(  )

A.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B.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C.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D.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3.意志的首要特征是(  )

A.自觉确定行动目的

B.对活动的调节作用

C.克服内在困难

D.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下列年龄段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是(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5.某小学周末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8岁的王某在为一位老人擦窗户玻璃时,不慎从2楼窗台跌下摔伤,经医院诊断治疗花去医疗费一万余元。对于王某摔伤的赔偿责任,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王某摔伤是为敬老院擦玻璃,应当由敬老院负主要责任

B.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好事才出的事故,学校应该负赔偿责任

C.学校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应先做好安全教育和指导

D.学校不应该安排8岁小学生擦二楼玻璃这样具有危险性的工作

二、判断题

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2.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

3.一位教师在课前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走进课堂上课时仍能谈笑风生,体现了其意志的自制性品质。(  )

4.技能没有好坏之别,习惯有好坏之分。(  )

5.教科书审查人员,可以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C【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2.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题干中的王阳明5岁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众多藏书,这说明他在语言方面发展比较晚,而在记忆方面发展较早,即体现了他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3.A【解析】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4.D【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5.A【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校组织活动失职,因此应该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二、判断题

1.√【解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预期结果,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所以选择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3.√【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题干中的教师及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体现了意志的自制性。

4.√【解析】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5.×【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一、单选题

1.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这说明(  )

A.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B.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C.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

D.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

3.意志的首要特征是(  )

A.自觉确定行动目的

B.对活动的调节作用

C.克服内在困难

D.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下列年龄段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是(  )

A.0-2岁

B.2-7岁

C.7-11岁

D.11-15岁

5.某小学周末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8岁的王某在为一位老人擦窗户玻璃时,不慎从2楼窗台跌下摔伤,经医院诊断治疗花去医疗费一万余元。对于王某摔伤的赔偿责任,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王某摔伤是为敬老院擦玻璃,应当由敬老院负主要责任

B.学校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做好事才出的事故,学校应该负赔偿责任

C.学校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应先做好安全教育和指导

D.学校不应该安排8岁小学生擦二楼玻璃这样具有危险性的工作

二、判断题

1.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2.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

3.一位教师在课前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走进课堂上课时仍能谈笑风生,体现了其意志的自制性品质。(  )

4.技能没有好坏之别,习惯有好坏之分。(  )

5.教科书审查人员,可以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












【参考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C【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2.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题干中的王阳明5岁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众多藏书,这说明他在语言方面发展比较晚,而在记忆方面发展较早,即体现了他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

3.A【解析】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

4.D【解析】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5.A【解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规定校组织活动失职,因此应该由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二、判断题

1.√【解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解析】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预期结果,德育方法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所以选择德育方法,首先要考虑德育目标的要求。

3.√【解析】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题干中的教师及时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体现了意志的自制性。

4.√【解析】技能有高级、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别。习惯则不同,它根据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5.×【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不得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京黔胜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