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023-02-28 来源:

一、考情分析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交往与合作得以共存共处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体系,自国家产生后,它们始终都是国家治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古代中国的德治与法治源远流长,二者既有相争也有相乘,内涵丰厚,奠定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德治与法治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在教招考试中先秦时期的的德治与法治考查频率较高,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对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知识点的分析-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知识巩固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2.《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以下材料与其体现的思想不相符的是( )。

A.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B.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不尚贤,使民不争

3.武王克商后告诫殷贵族,商汤“克辟上帝,保生商民”,纣王却“弃成汤之典”,于是他“承天命”“革商国”,取而代之。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 )。

A.实行分封制度 B.提倡“敬天保民”

C.重视血缘关系 D.主张实行“仁政”

4.子产执政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刑法浇鋳在金属器皿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观点相符合的是( )。

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战国时期法家改革浪潮的这些大国,已经变成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性质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国家。在这些国家,“由于不再有贵族能够挑战君主的统治权威,所以君主获得绝对权力。封建制下的社会等级分层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权威的两分系统:在上的统治者和在下的臣民。”

——摘自辛万翔《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战国时期的“法家改革”,并从政治制度转型的角度概述这些改革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从周公、孔子等人开始就开始强调“保民”、“爱人”、“顺民心”等主张,这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C项正确;周公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以民为本,无法体现始终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材料不符,D项符合题意;ABC项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

3.【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武王认为商代国君汤因为“克辟上帝,保生商民”所以拥有天下,而纣王却“弃成汤之典”,不再保生商民,违背了上天意志,所以周是“顺承天命”而代替商的,体现了西周统治者的“敬天保民”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周统治者“敬天保民”的观念,没有体现重视血缘关系,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将刑法浇鋳在金属器皿上,强调法治的作用,进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家思想相符,所以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属于儒家思想,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是墨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5.【参考答案】

(1)列举: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列举2例即可)

影响: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

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一、考情分析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交往与合作得以共存共处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体系,自国家产生后,它们始终都是国家治理的两种重要方式。古代中国的德治与法治源远流长,二者既有相争也有相乘,内涵丰厚,奠定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方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德治与法治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在教招考试中先秦时期的的德治与法治考查频率较高,因此我们将知识点与习题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二、知识呈现

对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知识点的分析-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三、知识巩固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2.《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如“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以下材料与其体现的思想不相符的是( )。

A.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B.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C.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D.不尚贤,使民不争

3.武王克商后告诫殷贵族,商汤“克辟上帝,保生商民”,纣王却“弃成汤之典”,于是他“承天命”“革商国”,取而代之。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 )。

A.实行分封制度 B.提倡“敬天保民”

C.重视血缘关系 D.主张实行“仁政”

4.子产执政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刑法浇鋳在金属器皿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观点相符合的是( )。

①“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②“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③“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④“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历战国时期法家改革浪潮的这些大国,已经变成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性质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国家。在这些国家,“由于不再有贵族能够挑战君主的统治权威,所以君主获得绝对权力。封建制下的社会等级分层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权威的两分系统:在上的统治者和在下的臣民。”

——摘自辛万翔《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和国际关系》

材料二 在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辈周游列国,竭力宣传“礼治”“仁政”,但是他们的学说过于忽视刑政的现实作用,显得迂阔而不切实际,没有被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国思想却受到各诸侯国的欢迎。

——摘自刘长江《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关系辨析》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战国时期的“法家改革”,并从政治制度转型的角度概述这些改革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的儒法之争”的实质,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从周公、孔子等人开始就开始强调“保民”、“爱人”、“顺民心”等主张,这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C项正确;周公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以民为本,无法体现始终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与材料不符,D项符合题意;ABC项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

3.【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周武王认为商代国君汤因为“克辟上帝,保生商民”所以拥有天下,而纣王却“弃成汤之典”,不再保生商民,违背了上天意志,所以周是“顺承天命”而代替商的,体现了西周统治者的“敬天保民”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周统治者“敬天保民”的观念,没有体现重视血缘关系,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将刑法浇鋳在金属器皿上,强调法治的作用,进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与“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家思想相符,所以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属于儒家思想,所以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项;“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是墨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故选D项。

5.【参考答案】

(1)列举: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列举2例即可)

影响: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2)实质:德治和法治之争。

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实际;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无助于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京黔胜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