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诗歌鉴赏形象类题型解析

2023-02-28 来源:

在诗歌鉴赏试题中,常考到的试题类型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表达技巧以及诗歌语言等。下面就诗歌的形象类来做一下简要分析。

在诗歌形象题型中常考方式如下: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你还能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句说说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吗?

除此之外,还有如“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之类的提问方式。做好形象类题型,要对古代诗歌形象知识有所掌握。诗歌形象即诗歌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首先,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鉴赏要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常见的人物形象有: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辛苦劳作、淳朴善良的形象等。

其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诗歌鉴赏要求“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物像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的,其内在形象则是昂扬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的,其内在形象则是低沉伤感的。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形象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意象。了解意象对于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作者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例如:

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对常见物像进行整理归类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歌。

再次,事物形象中,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事物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一般考试中对事物形象的考察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来探究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握诗歌的形象与感情。

在诗歌鉴赏试题中,常考到的试题类型有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表达技巧以及诗歌语言等。下面就诗歌的形象类来做一下简要分析。

在诗歌形象题型中常考方式如下: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你还能举出一些你熟悉的诗句说说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吗?

除此之外,还有如“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之类的提问方式。做好形象类题型,要对古代诗歌形象知识有所掌握。诗歌形象即诗歌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首先,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鉴赏要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常见的人物形象有: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辛苦劳作、淳朴善良的形象等。

其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诗歌鉴赏要求“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物像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的,其内在形象则是昂扬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的,其内在形象则是低沉伤感的。

抒情诗往往借助客观形象表现出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意象。了解意象对于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作者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例如:

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对常见物像进行整理归类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歌。

再次,事物形象中,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事物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一般考试中对事物形象的考察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的特点,来探究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把握诗歌的形象与感情。

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及网友投稿,由本站编辑整理发布,仅用于学习交流使用,非盈利目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修改。

京黔胜 电话咨询